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外卖平台和经营者监管新规拟出台 让外卖吃得更放心》文件的解读

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10-24 | 0 次浏览

一、新规出台背景与行业现状

2025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旨在应对外卖行业规模扩张带来的监管挑战。当前,我国外卖日订单峰值突破2亿单,服务用户超5.5亿人,但约30%的外卖产品来自无堂食经营店。这类店铺仅通过线上接单,经营场所隐蔽,易形成“证地不一”(登记地址与实际地址不符)的“幽灵外卖”现象,导致食品安全隐患频发。新规的出台是对行业乱象的直接回应,体现了监管部门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二、新规核心内容与法律突破

1. 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从“形式审查”到“实质管控”

  • 资质审查升级:新规要求平台对入网商户的经营资质进行实地核查,并建立数据校验机制。例如,商户需提供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原件供平台核验,避免伪造证件或“一证多店”现象。
  • 动态监测义务:平台需对商户进行日常抽查,包括环境卫生、原料采购等环节。若发现商户存在违规行为(如使用过期食材),平台需立即下架并报告监管部门。
  • 法律责任明确:若平台未履行审查义务,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将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例如,某平台因未核查商户实际地址,导致消费者食用“幽灵外卖”后食物中毒,平台可能被追究行政处罚及民事赔偿。

2. 规范无堂食外卖:终结“幽灵厨房”乱象

  • “一证一店”原则:禁止商户使用同一资质在同一平台开设多家网店。例如,某商户不得以“A店”“B店”名义重复入驻,防止通过分身规避监管。
  • 经营模式标识:无堂食商户需在平台页面显著标注“仅线上经营”,并公示实际取餐地址。若地址与登记不符,平台需暂停其服务直至整改完成。
  • 案例参考:2025年9月,杭州某民房内查出3家无证外卖店,均通过虚假地址注册。新规实施后,此类行为将面临平台下架、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的处罚。

3. 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透明化监管的法治保障

  • 技术标准强制化:入网商户需安装摄像头,实时直播后厨操作,视频需保存至少30天。平台需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视频流畅可追溯。
  • 消费者监督权:用户可通过平台APP查看商户后厨直播,若发现违规行为(如未戴口罩、交叉污染),可一键举报至监管部门。
  • 法律衔接:商户拒绝安装摄像头或篡改视频的,视为“未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可能被处以5000元至5万元罚款。

4. 异地管辖与法律责任:破解跨区域监管难题

  • 管辖权明确:若商户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一致,由实际经营地监管部门管辖。例如,某商户注册在A市,但实际在B市生产外卖,B市监管部门有权查处。
  • 处罚力度加大:对违规商户,最高可处以货值金额3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并列入行业黑名单。

三、新规对行业与消费者的法律影响

1. 对外卖平台:合规成本上升,但风险可控

  • 平台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资质审查和动态监测,短期内运营成本增加。但长远看,合规化将减少食品安全纠纷,降低法律风险。
  • 案例:某平台因未审查商户资质,导致消费者集体诉讼,最终赔偿超千万元。新规实施后,此类风险将显著降低。

2. 对入网商户:优胜劣汰加速,合规者受益

  • 无证或违规商户将被淘汰,合规商户可获得更多流量支持。例如,平台可能对“明厨亮灶”商户标注“放心店”标签,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 法律提示:商户需确保实际经营地址与登记一致,否则可能面临“证照吊销+平台下架”的双重处罚。

3. 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得到法律保障

  • 消费者可通过平台查询商户资质、后厨直播及用户评价,做出更安全的选择。
  • 维权途径拓宽:若食用外卖后出现健康问题,可同时向商户、平台及监管部门投诉,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四、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1. 对外卖平台

  • 建立“资质审查-动态监测-应急处置”全流程合规体系,留存审查记录备查。
  • 定期对商户进行食品安全培训,降低违规风险。

2. 对入网商户

  • 确保“证照齐全、地址真实、操作规范”,主动公开后厨直播。
  • 签订平台服务协议时,明确食品安全责任条款,避免纠纷。

3. 对消费者

  • 优先选择“明厨亮灶”商户,留存订单截图、支付记录等证据。
  • 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可通过12315平台或法院起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