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宁夏:召开司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暨审判管理工作会》文件的解读

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10-23 | 0 次浏览

一、会议背景与核心目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于2025年10月召开全区法院2025年1-9月司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暨审判管理工作会,旨在应对当前审判执行工作面临的三大挑战:收案数量激增新旧办案系统全面更替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巡查问题整改。会议通过系统分析前三季度审判执行态势,明确四季度攻坚方向,核心目标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审判执行工作圆满收官,推动审判质效从“稳中向好”迈向“好中向优”。

二、审判执行态势的深层剖析

(一)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

  1. 案件结构失衡
    • 一审民事新收案件环比增幅显著,长期未结案件清理难度大,部分法院未结案件数量多,导致年底结案压力陡增。
    • 个别审判质效指标处于临界区间或未达标,反映部分法院在案件流程管理、司法资源调配等方面存在短板。
  2. 系统转型阵痛
    • 新旧办案系统更替导致数据迁移、操作适配等问题,部分法院出现系统使用效率低下、数据录入错误率上升等情况,影响审判流程的连续性。
  3. 司法巡查整改压力
    •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巡查反馈的问题涉及审判程序规范、类案裁判尺度统一、司法公开透明度等方面,需通过数据研判精准定位整改方向。

(二)数据背后的实质矛盾

  • 收案激增与司法资源有限:经济纠纷、行政争议、新型犯罪案件数量上升,但法官人均办案量已接近饱和,需通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分流案件。
  • 系统更替与审判效率:新系统功能优化需与法官操作习惯适配,避免因技术障碍导致审判周期延长。
  • 整改要求与质效提升:司法巡查问题整改需与审判管理创新结合,例如通过“一张网”平台实现案件全流程监管,减少人为干预空间。

三、会议部署的四大攻坚方向

(一)压降存案数量,实现年底轻装上阵

  1. 系统谋划结案工作
    • 建立“长期未结案件台账”,实行“一案一策”,明确清理时限与责任人。例如,对超过12个月的未结案件,由院庭长牵头成立专班,限期30日内结案。
    • 强化均衡结案意识,避免“前松后紧”或“年底突击结案”,通过数据预警机制动态调整办案节奏。
  2. 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
    • 深化“法院+行业调解组织”合作,在金融、劳动、物业等领域建立专项调解机制。例如,银川中院与银行协会共建金融纠纷调解中心,2025年1-9月化解纠纷1200余件。
    • 推广“两状”示范文本,引导当事人规范起诉、答辩,减少程序性争议。2025年一季度,石嘴山市法院通过示范文本应用,使行政案件上诉率下降15%。

(二)提升案件质量,强化定分止争

  1. 一审涉诉纠纷实质性化解
    • 加大审理中案件释法明理力度,要求法官在庭审、调解中充分释明法律适用、证据规则,减少“案生案”。例如,隆德县法院推行“判前释法+判后答疑”双机制,2025年一季度服判息诉率达92%。
    • 强化二审终审意识,严格限制发回重审适用,2025年全区法院二审改判率同比下降8%,防止“程序空转”。
  2. 统一裁判尺度,防范“同案不同判”
    • 通过类案检索系统、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讨论机制,确保类案处理符合既有共识。例如,自治区高院民商事审判部门建立“发改案件台账”,对典型错案进行全院通报。

(三)优化管理保障,深化“一张网”应用

  1. 发挥院庭长“关键少数”作用
    • 严格落实“四类案件”监管制度,2025年全区法院院庭长监管案件占比达35%,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 推行“合议庭+专业法官会议”双轨制,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集体会诊,减少个人主观判断偏差。
  2. 深化“一张网”平台功能
    • 实现案件信息全流程线上留痕,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审判规律。例如,银川铁路运输法院利用“一库一网”平台,2025年一季度行政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45天。
    • 强化案件评查整改,对评查发现的程序瑕疵、法律适用错误等问题,实行“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回头看”闭环管理。

(四)统筹安全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

  1. 全领域覆盖安全监管
    • 对涉诉信访、舆情应对、机关安保等领域实行“一事一策”,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例如,吴忠中院设立“行政案件风险评估小组”,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提前介入。
  2. 全链条管控审判流程
    • 从立案到执行各环节实行“节点管控”,对超期未结案件自动触发督办程序。2025年三季度,全区法院超期案件数量同比下降60%。

四、对律师事务所的实务启示

(一)适应审判管理数字化转型

  • 律师需熟练掌握“一张网”平台操作,及时提交电子证据、参与线上庭审,避免因技术障碍影响诉讼效率。
  • 关注法院发布的审判质效数据,例如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上诉率等指标,合理预估诉讼成本与风险。

(二)强化诉前调解与证据准备

  • 积极参与法院组织的诉前调解,利用行业调解组织资源化解纠纷。例如,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可建议当事人优先选择银行调解委员会调解。
  • 严格依据“两状”示范文本准备起诉材料,确保诉讼请求明确、证据充分,减少因程序瑕疵导致的败诉风险。

(三)关注类案裁判规则变化

  • 通过法院公开的裁判文书、典型案例,研究类案处理趋势。例如,2025年全区法院对建设工程合同纠纷的裁判尺度趋于严格,律师需调整诉讼策略。
  • 针对发改案件反映的共性问题,如法律适用错误、程序违法等,在代理案件中予以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