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25年6月30日,司法部正式发布《行政复议工作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全面梳理了2024年行政复议工作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吸纳行政争议、实质化解争议、监督依法行政、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结合法律实务经验,对白皮书核心内容进行专业解读,以期为行政争议解决和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参考。
二、白皮书核心数据与趋势分析
(一)案件数量激增,主渠道作用凸显
- 案件量同比翻倍:2024年全国新收行政复议案件74.96万件,同比增长94.7%,达到同期法院一审行政案件的2.5倍。这一数据表明,行政复议已成为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其高效、便捷的制度优势正被更多群众和企业认可。
- 地域与领域集中:案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大省(如北京、广东、山东等),且市场监管、公安领域为争议高发区。这反映出经济活跃地区行政执法活动频繁,需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执法规范化。
(二)调解和解成效显著,案结事了率提升
- 调解结案率创新高:通过调解、和解方式结案16.79万件,调撤结案率达26.3%,经行政复议后90.3%的案件未再进入诉讼或信访程序,案结事了率同比提升13.5个百分点。
- 典型案例实证:如西藏行政复议机关协调解决102户村民占地租金问题,推动光伏发电项目顺利推进,体现了行政复议在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中的关键作用。
(三)监督依法行政,纠错力度加大
- 直接纠错率12.07%:通过变更、撤销、确认违法等方式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5.8万件,纠错率达12.07%。例如,内蒙古某酒店因未及时报送年报被处罚8000元,复议机关综合考虑其初次违法且危害轻微,依法将罚款变更为3000元,彰显了过罚相当原则。
- 类案规范与源头治理: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7114份,附带审查规范性文件1387件,推动执法部门完善程序(如安徽纠正电子警察执法后未及时告知处罚结果的问题),从源头减少争议。
三、白皮书亮点与实践创新
(一)行政复议引流机制拓展,信访法治化推进
- 信访转复议试点:司法部会同国家信访局在河北、浙江、广东、新疆开展试点,将符合条件的信访事项依法导入行政复议渠道,化解涉行政争议信访案件8107件。甘肃等地通过细化工作流程,推动信访与复议衔接常态化。
- 基层受理点全覆盖:各地在乡镇、街道司法所、法院立案大厅设置复议受理点,并全面启动在线复议,实现“家门口”维权。例如,山东通过优化受理程序,秉持“应收尽收、容缺受理”原则,提升群众申请便利性。
(二)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 涉企案件专项办理:2024年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7.9万件,司法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全国工商联出台18项举措,重点解决市场准入、行政许可等领域问题。例如,某企业因政府承诺未兑现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协调相关部门履行承诺,助力企业恢复经营。
- 行业调解与源头治理:在金融监管领域探索消保初核制度,强化行业调解,推动投诉举报行政争议的源头化解。福建等地通过“复调对接”机制,引入专家、律师参与调解,提升争议解决公信力。
(三)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夯实制度基础
- 学术研究深化: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设立行政复议专业委员会,举办首届“行政复议主渠道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推动理论实务问题研究。
- 校地合作强化:辽宁、山东、云南与属地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华东政法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设置行政复议理论研究中心,为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四、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一)强化行政复议吸纳争议的主渠道功能
- 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主题宣传月、基层宣讲等形式,提升行政复议制度的社会认知度,引导群众优先选择复议途径。
- 优化流程便利性:推广“容缺受理”“在线复议”等模式,降低群众维权成本,提升复议机构公信力。
(二)深化实质性化解争议的机制创新
- 完善调解体系:探索“行政复议+调解+仲裁”多元解纷模式,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调解,提升争议化解效率。
- 强化类案指导: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和指导意见,统一执法标准,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
(三)推动行政复议与法治政府建设深度融合
- 加强个案监督与类案规范:对高频争议领域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制发复议意见书、规范文件审查等方式,推动执法部门完善制度。
- 构建“预防-化解-反馈”闭环:将行政复议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指标,建立争议预警机制,实现从“事后纠错”到“源头预防”的转变。
五、结语
《行政复议工作白皮书(2024)》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行政复议制度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将持续关注行政复议实践动态,为客户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助力法治政府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