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最高人民法院首次设立律师工作联络专门机构的文件解读
一、设立背景与政策意义
2025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研究室增设律师工作联络处,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设立律师工作联络专门机构。此次设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强化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推动构建新型法律职业共同体,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实践样本。
从政策层面看,该机构设立体现了三个核心导向:
- 法治化保障:将律师权利保障从地方性实践上升为全国性制度安排,与《法律援助法》《律师法》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领域,司法部通过专项培训提升律师专业能力,而最高人民法院此次设立专门机构则从诉讼程序层面确保律师权利落地。
- 专业化支撑:针对律师执业中的痛点问题,如会见难、阅卷难等,通过专门机构统筹协调公检法司资源,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以刑事辩护为例,2025年“两高”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选择辩护人权利有关问题的批复》已明确委托辩护人“无条件会见权”,新机构将进一步细化操作规范。
- 国际化接轨:参照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通过制度化渠道保障律师执业独立性,提升中国司法体系的国际公信力。
二、机构职能与运行机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信息,律师工作联络处承担六大核心职能:
- 统筹指导:制定全国法院涉律师工作规范,例如统一会见预约系统、电子卷宗调取标准等。
- 沟通协调:建立与全国律协、司法行政机关的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2025年上半年已就法律援助律师库建设、律师值班制度等议题开展3次专题协商。
- 政策研究:针对新型诉讼模式(如异步审理、区块链存证)对律师权利的影响开展前瞻性研究,形成《智慧法院背景下律师执业保障白皮书》。
- 投诉处理:设立律师权利救济绿色通道,对侵犯律师执业权利的案件实行“7日受理、30日办结”的快速响应机制。
- 培训赋能:联合司法部、全国律协开展专项培训,2025年计划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举办12期律师诉讼技能研修班。
- 国际交流:承办世界律师大会等国际会议,推动中国律师执业保障标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在运行机制上,该机构采用“中央-地方”联动模式:
- 纵向贯通: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律师工作联络站,形成覆盖全国的保障网络。例如,内蒙古法院系统已通过该机制协调解决17起律师异地阅卷难题。
- 横向协同:与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安全部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律师执业信息全国联网核查。以北京为例,2025年6月已试点律师执业证书电子化核验,会见申请审批时间缩短至2小时。
- 技术赋能:开发“律师执业保障APP”,集成会见预约、材料提交、进度查询等功能,实现“指尖上的权利保障”。该平台在贵州试点期间,律师满意度达98.7%。
三、对律师执业的实质影响
(一)权利保障维度
- 会见权突破:在刑事案件中,委托辩护人无需等待法律援助律师完成会见即可独立行使权利。例如,在某涉黑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亲属委托的律师通过新机制,在48小时内完成首次会见,有效防止了刑讯逼供。
- 阅卷权扩展:明确律师可查阅、复制与案件有关的同步录音录像资料,解决长期存在的“证据突袭”问题。2025年5月,浙江某法院依据该规则,允许辩护律师复制关键证人询问录像,促成案件撤诉。
- 调查取证权强化:建立律师调查令电子签发系统,律师通过线上申请即可获取银行流水、通信记录等证据。以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某合同纠纷案为例,通过该系统3日内即调取到关键转账记录,推动案件快速和解。
(二)诉讼效率维度
- 程序衔接优化:规定法院应在立案后3日内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指派律师,避免“诉讼拖延”。2025年1-5月,全国法院通过该机制为1.2万名当事人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 异步审理支持:针对线上诉讼场景,明确律师可通过电子签名、区块链存证等方式完成举证质证,解决时空阻隔问题。在某知识产权案件中,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律师利用该规则,在48小时内完成跨国证据提交,推动案件高效审结。
- 二审快速通道:对事实清楚、法律适用明确的案件,建立律师参与的“二审书面审理+当面答辩”机制,将平均审理周期从90天压缩至45天。
(三)专业发展维度
- 业务指导强化:最高人民法院定期发布《律师诉讼行为指引》,明确各类案件的举证标准、质证要点。2025年新版指引新增“网络消费纠纷”“数据权益保护”等新兴领域规范,为律师提供操作指南。
- 典型案例培育:设立“律师优秀代理词评选”制度,对入选案例的代理律师给予表彰奖励。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代理的某未成年人监护权案,因代理词论证严谨、社会效果显著,入选2025年度十大律师优秀代理案例。
- 国际交流深化:通过该机构搭建的平台,中国律师可参与国际仲裁、跨境并购等高端业务培训。2025年6月,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3名律师通过选拔,赴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跟案学习。
四、未来展望与行业建议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律师工作联络专门机构,标志着中国律师执业保障进入制度化、系统化新阶段。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认为,下一步需在三个层面持续发力:
- 地方配套完善:推动各省(市)高级人民法院在2025年底前出台实施细则,细化机构职能、操作流程。例如,可借鉴广东经验,建立律师执业权利保障量化评估体系。
- 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律师执业保障中的应用,如开发“智能阅卷系统”自动识别关键证据,建设“律师执业风险预警平台”实时监测侵权行为。
- 行业协同共治:建议全国律协设立“律师执业保障委员会”,与最高人民法院联络处形成“决策-执行”联动机制,定期发布《中国律师执业环境蓝皮书》。
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将以此次机构设立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诉讼服务流程,例如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领域,探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社会救助”一体化模式;在商事诉讼领域,推广“诉前调解+司法确认”非诉解纷机制。我们坚信,随着律师执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法治建设必将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