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6-27 | 0 次浏览
2025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典型案例,这些案例集中体现了人民法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司法担当与智慧。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结合典型案例,从法律实务角度进行如下解读:
服务国家战略的司法实践
典型案例涵盖土地腾退、知识产权保护、海洋环境公益诉讼、融资租赁纠纷调解等领域,直接回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涉及的产业转移、生态保护、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核心问题。例如,北京清河农场土地腾退案通过法治手段化解“飞地”权属争议,为京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扫清障碍,体现了司法服务国家战略的精准性。
跨区域司法协作的示范效应
案例中多次出现京津冀三地法院、检察院、行政机关协同办案的场景。例如,在海洋环境公益诉讼执行案中,天津海事法院与唐山市人民检察院、曹妃甸海事局等建立协作机制,实现“零污染”沉船打捞,为跨区域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司法样本。
加强跨区域法律服务协作
律师事务所应建立京津冀三地律师协作机制,针对土地腾退、知识产权、环境公益诉讼等领域的跨区域案件,提供一体化法律服务。
关注区域政策与司法动态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生态保护等政策对法律实务影响深远,律师需及时研究相关政策文件,把握司法裁判趋势。
推动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
结合典型案例中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司法调解经验,律师应积极参与企业合规审查、合同风险防控等工作,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也为法律实务界指明了方向。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将继续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法律问题,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助力国家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