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网络消费民事典型案例的文件解读

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6-20 | 0 次浏览

一、背景与意义
最高人民法院于2025年6月16日发布5个网络消费民事典型案例,旨在通过司法裁判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规范网络消费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网络消费健康可持续发展。此次发布的案例聚焦网络消费中的热点问题,如直播营销虚假宣传、七日无理由退货权滥用、促销规则误导、演唱会门票退票争议、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等,体现了人民法院对网络消费新业态、新问题的深度关注和司法应对。

二、典型案例解析

  1. 直播营销虚假宣传与“假一赔十”承诺
    • 案例概要:某网络店铺主播在直播中将黄檀木类黑酸枝木手串宣称为正宗小叶紫檀,并承诺“保真”“假一赔十”。消费者侯某购买后发现材质不符,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十倍价款。法院最终判决经营者履行“假一赔十”承诺。
    • 法律要点:直播营销中的承诺构成买卖合同内容,经营者应依约履行。即使承诺高于法定赔偿标准,只要消费者基于承诺作出消费决策,经营者即需承担责任。此案警示经营者需严格履行销售承诺,避免虚假宣传。
  2. 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滥用与限制
    • 案例概要:消费者胡某在某网络店铺购买女士手提包,店铺标注不支持七日无理由退货。胡某收货后申请退货被拒,诉至法院。法院认为经营者未合理说明商品不宜退货的理由,判决支持退货退款。
    • 法律要点:七日无理由退货权是消费者的法定权利,经营者不得任意扩大不宜退货商品的范围。对于性质上不宜退货的商品,经营者需举证证明退货会导致商品价值大幅贬损或造成重大损失。此案强调了对消费者退货权的保护。
  3. 促销规则误导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 案例概要:某家具公司开展床垫促销活动,规则为前50名付定金者享受半价优惠。消费者张某在活动开始前支付定金,但因经营者提前接受定金支付导致未享受优惠。法院判决经营者承担误导责任,返还半价优惠金额。
    • 法律要点:经营者作为促销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确保规则公平合理,便利消费者消费。若因经营者误导导致消费者未享受优惠,经营者需承担相应责任。此案督促经营者完善促销规则,避免误导消费者。
  4. 演唱会门票退票争议与格式条款解释
    • 案例概要:消费者方某在某票务平台购买两张演唱会门票,购票须知载明购票后48小时内可无条件退票,但同一购票人仅享有一次退票权益。方某因行程变更申请退票,其中一张被拒,仅退还80%票款。法院判决票务平台退还剩余20%票款。
    • 法律要点:演唱会门票等票证退票规则需清晰明确,避免歧义。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时,应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此案强调了对消费者合理退票需求的保护。
  5.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与侵权责任
    • 案例概要:消费者马某下载某词典APP后,系统自动勾选同意隐私政策并收集手机号等个人信息。马某认为APP强迫或变相强迫接受隐私政策,构成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诉至法院。法院判决APP开发者删除收集的个人信息,赔礼道歉并赔偿维权合理支出。
    • 法律要点:网络服务提供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应坚持合理且必要原则,避免过度收集。此案警示网络服务提供者需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

三、对网络消费市场的启示

  1. 强化经营者诚信经营意识:经营者应严格履行销售承诺,避免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信任。

  2. 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在网络消费中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法定权利,经营者不得任意剥夺或限制。

  3. 规范促销规则与格式条款:经营者应制定公平合理的促销规则,避免误导消费者。同时,格式条款应清晰明确,避免歧义,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4.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应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时坚持合理且必要原则,避免过度收集。

四、结语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网络消费民事典型案例,为网络消费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建议网络消费市场参与者认真学习案例精神,强化诚信经营意识,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共同推动网络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