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的文件解读

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6-19 | 0 次浏览

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的文件解读

一、文件背景与发布意义

2025年6月14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此次发布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的精准化、规范化水平,以高质效司法办案助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

二、典型案例特点与亮点

1. 文物类型丰富,价值较高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了古遗址、古建筑、线性文化遗产等多种文物类型,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文物等级看,既聚焦重点文物的保护,也兼顾低等级文物保护,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驼山石窟,也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野前委旧址。这种多样化的保护对象体现了检察机关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监督事项全面,针对性强

典型案例的监督事项基本涵盖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常见违法情形,如破坏文物风貌、违法占用文物、修缮不当等。这些案例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为检察机关办理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3. 监督手段多样,刚性十足

检察机关在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时,综合运用了公开听证、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等多种监督手段。特别是针对行政机关到期未整改或整改不彻底,导致文物持续处于受损状态的情形,检察机关依法提起诉讼,以“诉”的确认彰显监督刚性。这种“当诉则诉”的办案要求,有效推动了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确保了受损文物得到及时有效保护。

4. 协同共治,注重实效

典型案例中,检察机关不仅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还积极与行政机关、社会各界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例如,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检察院督促保护五担岗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与文旅局、地方政府等多方协同,争取专项资金,推动征迁补偿、环境整治等工作,最终实现了遗址环境的彻底整治。

三、对律师行业的启示与影响

1. 强化文物保护法律意识

律师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应深刻认识到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强化文物保护法律意识。在办理相关案件时,应积极运用法律武器,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

2. 提升专业能力,提供精准服务

面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复杂法律问题,律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深入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当事人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同时,律师还应关注典型案例的发布和解读,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办案思路和技巧。

3. 加强协同合作,形成保护合力

律师在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案件时,应积极与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等各方协同合作,形成保护合力。通过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4. 积极参与公益诉讼,贡献法律智慧

律师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应积极参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活动,为检察机关提供法律支持和智力保障。通过参与公益诉讼,律师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为文物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为全国检察机关办理同类案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做法。作为律师行业的一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强化法律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积极参与协同合作和公益诉讼活动,共同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