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两高”发布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的文件解读

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4-29 | 0 次浏览

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两高”发布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的文件解读

2025年4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及9件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典型案例,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体系迈入新阶段。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结合司法实践与典型案例,从法律适用、典型意义及企业合规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读。

一、司法解释核心突破:明确法律适用标准,强化刑事打击力度

1. 统一认定标准,破解实践争议
《解释》针对“同一种商品/服务”“相同商标”“假冒专利”等核心概念的认定标准作出细化规定。例如,在“龙某等假冒注册商标案”中,法院首次明确“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与“医用隔离衣”因功能、用途、原料、销售渠道高度重合,构成“同一种商品”,为同类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裁判规则。这一规定有效遏制了侵权人通过商品名称“换汤不换药”规避刑事责任的行为。

2. 降低入罪门槛,精准打击新型犯罪
针对假冒专利罪,《解释》首次明确“情节严重”的量化标准,包括非法经营数额、违法所得数额及销售金额等具体指标。在“赵某年、张某燕假冒专利案”中,被告人未经许可标注他人专利号,非法经营数额达156万元,法院据此认定构成假冒专利罪。这一案例凸显司法机关对专利权实质性保护的强化,填补了专利刑事保护的空白。

3. 严惩商业秘密犯罪,护航科技创新
《解释》首次将“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并公开发表”纳入犯罪构成要件,并明确损失数额可依据研发成本或商业价值认定。在“郝某旺侵犯商业秘密案”中,被告人窃取企业核心技术并公开发表,导致专利申请受阻,研发成本损失218万元,法院据此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对遏制技术窃取、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典型案例示范效应:彰显司法权威,指引企业合规

1. 假冒注册商标罪:全链条打击产业链犯罪
“鲁某发等假冒注册商标案”中,被告人通过委托制作、贴标、销售等环节,非法经营额达1125万元。法院不仅追究直接侵权人责任,还对上下游参与者以共同犯罪论处。这一案例表明,司法机关正通过穿透式审查,对制假售假产业链实施“全链条”打击。

2. 著作权犯罪:穿透式审查侵权APP运营模式
“张某、孙某侵犯著作权案”中,被告人开发聚合类APP,未经许可提供影视作品下载服务。法院认定其通过技术解析服务规避著作权人控制,构成“复制发行”行为。该案首次明确“技术解析+云存储”模式属于刑事犯罪,为网络著作权保护树立了新标杆。

3. 商业秘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现双重救济
“汪某文侵犯商业秘密案”中,被告人违反保密协议窃取客户名单,导致企业客户流失。法院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支持企业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这一模式通过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的联动,最大限度弥补企业损失,形成“打击犯罪+权利救济”的双重保护机制。

三、企业合规启示:构建全流程风控体系,规避刑事风险

1. 商标合规:动态监测使用证据,防范“僵尸商标”
典型案例“惠州市顺某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权撤销复审行政纠纷抗诉案”显示,企业需定期核查商标使用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避免因连续三年不使用被撤销。建议企业建立商标使用台账,留存合同、发票、广告等证据,防范虚假举证风险。

2. 专利合规:杜绝“假冒专利”行为,规范专利标识
企业需严格审查专利标识的使用场景,禁止未经许可标注他人专利号或虚构专利信息。在产品包装、宣传资料中,应明确标注专利类型、专利号及有效期,避免因标识不规范引发刑事责任。

3. 商业秘密合规:建立“物理+技术+制度”三重防线

  • 物理隔离:对研发场所、生产设备实施访问控制;
  • 技术加密:采用区块链存证、数字水印等技术固定商业秘密;
  • 制度约束:与员工、合作伙伴签订保密协议,明确竞业限制条款,并定期开展保密培训。

4. 著作权合规:强化作品授权审查,防范虚假诉讼
在影视、游戏等行业,企业需严格审查授权文件的真实性,避免因虚假授权陷入诉讼。建议建立权利链核查机制,通过版权登记、公证取证等方式固定权利基础,防止权利链断裂。

四、未来展望:刑事保护与合规治理的协同发展

“两高”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与《解释》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进入“精准打击”与“源头治理”并重的新阶段。企业需以合规为基石,构建覆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全链条风控体系。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将持续关注司法动态,为企业提供刑事风险评估、合规方案设计及争议解决等一站式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