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8-20 | 0 次浏览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围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主题开展专题调研,此举释放出国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长期致力于企业合规与商事争议解决,现结合实务经验,对该项专题调研的背景、核心关切及企业应对策略进行解读,以供参考。
政策延续与深化:本次调研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民营经济31条”,国家政策一以贯之。此次由全国人大代表这一最高权力机关组成人员进行专题调研,旨在从立法和监督层面,推动现有政策在执法司法环节的有效落地和刚性兑现。
直击痛点,回应关切:调研直指当前涉企执法司法中存在的诸多痛点,如:
运动式、“一刀切”执法:忽视企业实际情况,执法简单粗暴。
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负担。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破坏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超标的查封、扣押、冻结:滥用强制措施,导致企业因涉诉而无法正常运营甚至倒闭。
刑事手段介入经济纠纷:将本应通过民事、行政途径解决的纠纷上升为刑事案件,对企业家的财产和人身权利构成严重威胁。
信号明确: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调研的核心目的之一是进一步巩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司法政策,打消企业家疑虑,增强市场预期和投资信心,为经济复苏注入法治确定性。
代表们的调研预计将围绕以下几个关键领域展开,这些领域也将是未来法律和政策调整的重点方向:
执法的“规范化”与“人性化”:
重点:调研将进一步推动“精细化”执法,要求执法机关建立明确、统一的执法标准,减少自由裁量权。同时,推广“柔性执法”,如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而非一味处罚。“首违不罚”、“轻微不罚” 等清单制度有望进一步扩围和落实。
涉企强制措施的“谦抑性”与“必要性”:
重点:这是企业家最为关切的议题。调研将强力监督司法机关在查封、扣押、冻结企业财产时,必须严格遵守比例原则,严禁超标的、超范围查封,并优先采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小的措施。对于已经采取强制措施但发现不当的,要建立高效的救济和纠错机制。
清理涉企“挂案”与防范刑事介入经济纠纷:
重点:持续推动对涉民营企业“挂案”(长期搁置、久侦不决的刑事案件)的清理工作。明确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界限,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这将有效降低企业家的刑事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的安定性。
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重点:从源头上审查和清理涉企收费项目,建立健全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畅通企业投诉举报渠道,对违规收费、罚款、摊派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
提升司法效率与公正性:
重点:关注涉企案件的立案、审理、执行效率,解决“诉讼周期长”问题。同时,通过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提级管辖等方式,有效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面对这一利好趋势,企业不应被动等待,而应主动作为,将外部法治环境的优化转化为内部发展的红利。
强化内部合规体系建设:这是应对一切执法检查的“防火墙”。企业应系统梳理在税务、环保、安全生产、劳动用工、数据隐私等高频执法领域的合规风险,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是核心竞争力。
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当遇到不公正、不规范的执法司法行为时,企业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权。
对于违法执法: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对于超标的查封: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及时向法院提出异议,申请解除或变更保全措施。
对于“挂案”:可委托律师向办案机关提交法律意见,申请变更强制措施或撤销案件。
完善证据留存与沟通机制:与执法司法部门沟通时,注意全程留痕,保留好相关文书、录音录像等证据。遇到问题,可积极通过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组织反映诉求,寻求支持。
密切关注后续立法动态:本次调研的成果很可能转化为具体的法律修改建议或新的政策文件。企业应密切关注《行政处罚法》、《刑事诉讼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动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全国人大代表的此次专题调研,是国家强化法治对经济保障作用的又一坚实步骤。它预示着涉企执法司法将朝着更加规范、文明、公正的方向演进。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建议广大企业:既要对未来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抱有坚定信心,也要立足当下,苦练内功,将合规与风控置于企业战略的核心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