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推动对外开放浩荡前行》文件的解读

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9-26 | 0 次浏览

一、文件出台背景:时代需求与战略使命的双重驱动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规则竞争、法律风险挑战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制度型开放推进、企业“走出去”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涉外法治建设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文件明确指出,加强涉外法治既是应对外部制裁、长臂管辖等法律战的“防御盾”,也是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进攻矛”,更是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桩”。

二、核心目标:构建“三位一体”涉外法治体系

文件提出以“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六大领域为抓手,构建“系统完备、衔接有序、运行高效”的涉外法治体系:

  1. 立法层面:完善涉外法律“四梁八柱”,填补新兴领域法律空白。例如,针对数据跨境流动、人工智能治理、碳关税等前沿问题,加快制定专项法规;修订《对外贸易法》《海商法》等基础性法律,强化法域外适用效力。
  2. 执法层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执法机制,提升涉外案件处置效能。文件强调,需整合海关、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资源,建立“一站式”涉外执法平台,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执法机构的情报共享与联合行动。
  3. 司法层面:打造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司法品牌。通过升级国际商事法庭、建设“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中心,完善涉外审判流程标准化体系,推广“智慧法院”技术应用,实现案件全流程线上办理与实时监督。

三、关键路径:从“规则跟随”到“规则引领”的跨越

  1.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文件明确提出,中国需从“国际规则接受者”转向“贡献者”。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推动《全球数据安全倡议》落地;在气候变化领域,主导制定绿色投资、碳交易等国际标准;在争议解决领域,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仲裁机构,如深圳国际仲裁院、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等。
  2. 强化法律反制能力:针对美西方“以法遏华”手段,文件要求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法律工具箱。例如,运用《反外国制裁法》对等反制不公正措施,通过《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建立“企业合规指导中心”,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风险预警与应对方案。
  3. 培养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文件提出“十年百人计划”,即到2035年培养100名通晓国际法、外语与跨文化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措施包括:在高校增设涉外法治实验班,推行“法学+外语+行业”双学位制度;建立涉外律师、仲裁员、法官国际交流机制,选派优秀人才赴国际组织任职;设立涉外法治人才库,对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重大涉外案件办理的人员给予政策倾斜。

四、实践案例:以“一带一路”法治保障为突破口

文件以“一带一路”法治建设为样本,展示涉外法治体系的落地路径:

  1. 立法协同: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法律适用指南,明确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的司法解释。
  2. 执法合作:中老铁路项目建立“中老联合执法工作站”,实现跨境犯罪联合侦办、知识产权联合保护、环境合规联合监管。
  3. 司法创新: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推出“跨境诉讼服务包”,提供法律文书翻译、域外法查明、境外证据调取等一站式服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40%。

五、对企业的启示:从“合规生存”到“法治赋能”

文件强调,企业需将涉外法治从“成本项”转化为“竞争力”:

  1. 建立全链条合规体系:从投资准入、合同签订到争议解决,嵌入法律风险评估机制。例如,某中企在非洲投资矿产时,通过文件要求的“合规指导中心”提前识别土地权属、环保标准等风险,避免潜在损失。
  2. 善用国际争议解决机制:鼓励企业选择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等本土机构解决纠纷。数据显示,2024年CIETAC受理涉外案件同比增长25%,涉案金额超500亿美元,企业胜诉率达68%。
  3. 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例如,华为在5G领域主导30余项国际标准,宁德时代在电池回收领域推动全球技术规范,均通过法律手段巩固技术优势。

六、未来展望:法治中国与全球治理的同频共振

文件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建成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涉外法治体系,成为国际法治变革的重要推动者。这一目标需突破三大瓶颈:

  1. 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论体系,破解“西方法治中心论”话语陷阱。
  2. 技术赋能: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效率,如建立“全球法律数据库”实现域外法实时查询。
  3. 文化传播:通过“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工程”,向世界阐释中国法治理念,例如发布《中国涉外法治发展报告》白皮书,举办全球法治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