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9个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涵盖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及行政公益诉讼等多个领域,集中展现了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法律监督职能与综合履职能力。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结合司法实践与典型案例,对案件的典型意义、法律适用及企业合规启示进行以下解读:
一、典型案例的核心类型与法律适用
- 商标权撤销复审行政监督案
案例名称:惠州市顺某科技有限公司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山东某酒业有限公司商标权撤销复审行政纠纷抗诉案
法律焦点:- 检察机关通过异地协作调查,发现某酒业公司提交的“山东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系伪造,发票原始记载信息与诉争商标无关,证明其未在指定期间内实际使用商标。
- 最高检抗诉后,最高人民法院再审认定商标使用证据不足,撤销原判并处罚虚假举证行为。
典型意义: - 强化行政诉讼监督,打击虚假证据,推动清理“僵尸商标”,释放公共资源。
- 跨区域协作机制提升了证据核实的精准性,维护了商标注册制度的严肃性。
- 著作权虚假诉讼监督案
案例名称:宁波声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著作权侵权纠纷系列虚假诉讼监督案
法律焦点:- 陈某成立声某公司,通过伪造影视作品授权书、作品登记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提起至少90起虚假诉讼,导致酒店等经营者遭受财产损失。
- 检察机关通过数字检察技术,综合履职,纠正错误民事裁判,移送虚假诉讼、伪造公司印章等犯罪线索。
典型意义: - 数字赋能虚假诉讼监督,推动知识产权民事、刑事检察协同履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 警示企业需防范虚假授权风险,避免成为不法分子“维权诉讼”的工具。
- 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
案例名称:郝某旺侵犯商业秘密案
法律焦点:- 郝某旺违反保密协议,窃取西某公司“某轨道车运行控制系统设备”技术信息,撰写硕士论文并公开发表,导致技术秘密丧失新颖性,专利申请受阻。
- 检察机关认定商业秘密损失数额为研发成本218万余元,以侵犯商业秘密罪追究刑事责任。
典型意义: - 明确“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并公开发表”构成侵权,损失数额可依据研发成本、商业价值认定。
- 检察机关通过立案监督、侦查建议、普法教育等综合履职,助力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行政公益诉讼保护地理标志
案例名称:“汴绣”知识产权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
法律焦点:- 检察机关针对“汴绣”地理标志被滥用、商标侵权频发问题,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推动行政机关加强监管。
典型意义: - 行政公益诉讼成为保护地理标志、维护区域特色产业品牌的重要手段。
- 检察机关通过诉前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促进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
二、典型案例对企业合规的启示
- 强化商业秘密保护
- 案例显示,员工违反保密协议窃取技术信息并公开,导致企业遭受重大损失。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保密制度,包括:
- 明确商业秘密范围,签订保密协议;
- 限制敏感信息接触范围,加强物理隔离;
- 定期开展保密培训,提升员工法律意识。
- 防范商标“僵尸化”风险
- 企业需定期核查商标使用情况,避免因连续三年不使用被撤销。同时,在商标争议中,需注意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避免因虚假举证被处罚。
- 警惕虚假诉讼与著作权侵权
- 企业在授权他人使用作品时,需严格审查授权文件的真实性,避免因虚假授权陷入诉讼。此外,影视、游戏等行业需加强作品登记前的权利确认,防止权利链断裂。
- 积极应对行政公益诉讼
- 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共知识产权的持有方,需与行政机关协同,加强品牌保护。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可主动向检察机关举报,推动行政公益诉讼。
三、检察机关综合履职的实践路径
- 跨区域协作与数字检察
- 典型案例中,检察机关通过异地协作调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了监督质效。企业可借鉴这一机制,在跨区域维权中,寻求检察机关支持,提高证据收集与诉讼能力。
- 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综合履职
- 检察机关通过“一案三查”(刑事、民事、行政),实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全方位覆盖。企业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可申请检察机关介入,推动刑事追责与民事赔偿并行。
- 诉源治理与合规指导
- 检察机关在办案中,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开展普法教育,帮助企业完善合规体系。企业可主动对接检察机关,参与合规培训,降低侵权与被侵权风险。
四、结语
最高检发布的9个典型案例,彰显了检察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法律监督职能与综合履职能力。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建议企业:
- 加强内部合规管理,尤其是商业秘密保护与商标使用监测;
- 积极应对侵权与维权,善用检察机关的跨区域协作与数字检察技术;
- 参与诉源治理,与检察机关协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行业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企业需更加重视合规建设,以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