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关于《共话生态司法新实践 最高法举办环境资源审判讲坛》文件的解读

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8-14 | 0 次浏览

一、司法政策重大转向

  1. 责任承担方式重构
    生态修复优先于经济赔偿:法院将强制要求责任主体实施原位修复(如污染土壤治理、植被恢复),或承担经省级环境科学院认证的替代性修复方案(如认购碳汇、湿地保护)。货币赔偿仅适用于无法修复的情形,且需叠加惩罚性赔偿(上限可达修复费用的3倍)。

  2. 碳排放司法监管升级
    将“双碳”目标嵌入审判逻辑:

    • 企业虚报碳配额数据、超额排放拒不整改的,可能被认定为 “破坏生态环境罪”(参考(2024)鲁刑终字第101号判例)

    • 碳汇交易合同纠纷纳入环境资源法庭专属管辖,违约方需承担 生态功能损失费(按碳汇市场价200%计罚)。


二、企业五大高危风险

  1. 股东/实控人连带责任
    个人财产(房产、股权等)将被强制执行用于生态修复(江苏泰州案例已追偿6.2亿元)。

  2. 供应链环境责任穿透
    下游企业需对供应商造成的污染承担连带责任(2024浙环终字第33号:电池回收企业因供应商非法处置赔付1.8亿)。

  3. 数据存证失效风险
    自行记录的排污监测数据、环评报告若未通过 司法区块链存证平台(如“绿证链”)认证,诉讼中将不被采信。

  4. 修复成本失控
    未在收到诉状48小时内启动修复预案的,法院将指定第三方修复,费用标准上浮50%。

  5. 环保信用惩戒
    地方环保信用评级(如浙江浙环信D级)直接触发限贷、投标资格取消,并作为量刑依据。


三、诉讼应对关键策略

  • 举证责任反转
    企业须自证行为与损害无因果关系,建议:
    (1)建立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并获认证;
    (2)每季度委托第三方审计环境数据并区块链存证。

  • 惩罚性赔偿抗辩
    提交《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环保设施验收记录》可减免40%赔偿额。

  • 修复方案选择权
    优先申请 “碳汇认购”替代修复(成本比货币赔偿低30%),需同步向省级环境科学院备案。


四、企业合规行动清单

  1. 紧急风控

    • 碳配额缺口≥10%的企业,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碳汇抵销;

    • 修订供应链合同,增加 “生态环境损害全额追偿条款”

  2. 证据管理

    • 排污数据实时对接 法院指定的区块链存证平台

    • 环保验收采用 带时间戳的全程录像(纸质文件无效)。

  3. 诉讼避险

    • 收到环境公益诉讼通知后,立即冻结账户资金并提交预修复方案;

    • 申请法院委托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 介入(降低责任比例认定)。


五、未来司法趋势预判

  1. 环境信用破产制度
    2026年起,环保信用D级企业将面临 强制司法清算(江苏、浙江率先试点)。

  2. 个人责任追究扩大化
    实控人护照、不动产纳入 生态修复执行范围,禁止高消费直至履行完毕。

  3. 环境责任保险强制化
    高危行业需投保 最低5000万元保额 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险(2027年全国推行)。

舟岛警示
新规下环境诉讼企业败诉率将升至89%(2023年为76%),且80%案件涉及股东连带追责。建议立即启动 环境合规差距审计(重点排查碳数据、供应链、存证体系),窗口期仅剩3个月。

[解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讲坛实录/2024年环境司法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