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8-06 | 0 次浏览
问题导向
最高法针对部分地区法院在审判质量管理指标(如结案率、调解率、上诉率等)上存在的“层层加码”“数据攀比”现象提出警示,强调避免将司法审判异化为“数字竞赛”,防止司法公正被行政化考核扭曲。
司法改革方向
文件契合最高人民法院“质量优先、兼顾效率”的司法理念,重申审判工作的核心是实质公正,而非表面数据。
反对“一刀切”考核
文件明确反对对审判指标设定不合理的硬性排名或增长要求,要求各级法院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避免为追求数据而牺牲办案质量。
举例:不得强制要求“调解率逐年提升”“上诉率必须下降”,而应关注纠纷实质性化解。
优化指标体系
最高法可能进一步调整现有审判质量评估标准,减少对单一数据的依赖,引入复合型指标(如“案-件比”“群众满意度”)。
强调对长期未结案、程序违法等问题的动态监管,而非短期数据波动。
司法权运行规律
文件强调审判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要求减少行政干预,避免将法院等同于普通行政机关进行绩效考核。
对法院系统的指导意义
各级法院需重新审视自身考核机制,清理可能存在的“加码”政策,回归审判规律。
法官的考核将更侧重案件处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对律师与当事人的意义
当事人可期待更注重实质公正的裁判,减少因法院追求数据导致的程序空转(如强迫调解、拖延立案)。
律师在代理案件中可更主动依据司法规律主张权利,对抗不合理考核导致的司法行为偏差。
对法律从业者
关注地方法院后续落实细则,协助当事人监督可能存在的“隐性考核”问题。
在诉讼策略中结合文件精神,推动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对公众与企业
理性看待司法数据,避免以单一指标评价法院或法官工作质量。
通过司法公开渠道反馈对审判质量的监督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