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件核心内容与背景
2025年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狠抓执行工作规范化建设 深化和规范司法公开》文件,旨在通过制度规范与技术赋能,构建更透明、高效的执行与司法公开体系。文件核心内容如下:
(一)执行工作规范化建设
- 交叉执行常态化
- 提级执行与集中执行:针对复杂案件(如知识产权侵权、民生工程等),通过提级执行、集中执行等方式突破执行瓶颈。例如,指导性案例251号明确,对跨省执行案件,可引导双方以技术许可费替代拆除侵权设备,平衡保护与利用。
- 执破衔接:将被执行企业预重整案件指定至有破产管辖权的法院统一执行,提升效率。
- 终本程序规范
- 严格整治执行漏洞:重点解决财产调查不到位、处置不及时、终本约谈不全面等问题,确保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符合法定条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 倒查追责:定期通报典型案例,加大执行行为规范力度。
- 执行信息化
- 全流程透明:依托“天平工程”和“智慧法院”建设,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实时公布执行进展,实现执行流程全留痕、可追溯。
- 技术赋能:利用网络查控系统覆盖3000余家金融机构,对被执行人财产“一网打尽”,并与相关部门共享信息,提升执行效率。
(二)司法公开深化与规范
- 裁判文书上网
- 示范性公开:更多公布高层级法院审理的具有法治示范、规则引领、教育警示意义的裁判文书,提升公开质量。
- 隐私与安全平衡:研究完善文书隐名规则、撤回机制和负面清单,确保公开依法、规范、安全、有序。
- 多元公开方式
- 平台建设:加强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精选问答、两状示范文本等平台宣传,提供法治示范和规则引领。
- 互动功能:完善司法公开平台的互动、服务与便民功能,回应社会关切,构建双向互动机制。
-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合规底线:在深化公开的同时,严格保护国家信息安全、公民个人信息及企业合法权益,避免过度公开。
- 立法衔接:未来条件成熟时,拟将司法公开规范上升至立法层面,巩固改革成果。
二、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的解读视角
(一)对实务操作的影响
- 执行策略调整
- 交叉执行申请:在复杂案件中,律师可主动申请提级执行或集中执行,利用指导性案例(如251-256号)争取更高效执行方案。
- 终本程序应对:针对终本案件,需严格审查执行法院是否履行财产调查、处置等义务,必要时通过倒查追责机制维护当事人权益。
- 技术工具利用
- 示范文本应用:充分利用最高法推广的67类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结合“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提升起诉效率。
- 电子诉讼适配:利用电子送达、二维码立案等功能,优化诉讼流程,尤其在疫情或异地案件中提升便利性。
(二)合规与风险防范
- 文书公开合规性
- 隐私保护:在代理案件中,需注意裁判文书公开的隐名规则,避免泄露当事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住址等)。
- 负面清单规避: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案件,应依法申请不公开,并留存证据。
- 执行过程监督
- 当事人参与:引导当事人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查询执行进展,利用“法信”平台获取类案裁判规则,增强监督能力。
- 异议程序:对执行行为有异议的,及时通过执行异议、复议等程序救济,避免程序瑕疵影响实体权利。
(三)行业趋势与建议
- 执行规范化趋势
- 队伍专业化:执行法官需提升跨领域知识(如知识产权、破产法),律师应加强相关领域培训,以适应交叉执行需求。
- 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财产调查、执行方案制定,提升执行精准度。
- 司法公开深化方向
- 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司法公开水平提升,企业“走出去”时需关注境外案件裁判文书公开规则,避免法律风险。
- 普法宣传:通过案例库、法答网等平台,加强当事人法治教育,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争议。
三、总结与建议
最高法文件通过“制度+技术”双轮驱动,推动执行工作与司法公开迈上新台阶。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建议:
- 实务操作层面:积极适用交叉执行、示范文本等工具,提升执行效率;严格遵守公开规范,防范合规风险。
- 技术适配层面:深度融入“智慧法院”建设,利用电子诉讼平台优化服务流程。
- 政策响应层面:关注最高法后续立法动态,参与司法公开标准化建设,推动行业规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