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压舱石” 生态“守护者”——写在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成立60周年之际

来源: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75651.html | 作者:创始人 | 发布日期:2025-09-08 | 0 次浏览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发布时间:2025-09-08 08:40:59
  60年前,年轻的洛桑卓玛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代女法官。她先到北京学习法律,后投身到西藏法治建设中。可以说,她亲眼见证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西藏法院60年来的万象更新。
  当年的洛桑卓玛想象不到,60年后,同样作为西藏女法官,来自墨脱县人民法院的白玛玉珍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世界展示自己、展示法院工作、展示大美西藏。
  60载栉风沐雨,60载春华秋实,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治光芒穿越一甲子岁月,始终照耀着这条发展变迁之路。
  60年前:
  站在光辉的历史起点,承担起时代的使命
  1965年9月1日至9日,经过数年精心筹备,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隆重召开,宣告西藏自治区成立。这期间,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庄严宣告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人民司法制度在西藏正式确立。
  新生的人民法院,成为人民维护自身权利、实现公平正义的坚强后盾。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唤醒高原。西藏法院四级组织架构日益清晰完备,司法力量逐步充实。
  回望西藏高院成立之初,西藏全区共设26个法院。“当时,全区三级法院基本处于办公无房、审判无庭的局面,正可谓百端待举、百业待兴。”西藏高院退休干部洛桑仍记得,1985年被分配到山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时,法院只有几间办公室,房子是老式的藏式房屋,办公桌残破老旧。没有法庭,没有先进的办公设备,需要调解民事案件时办公室就是调解室。
  经过60年发展变迁,如今西藏共有1个高级人民法院、7个中级人民法院、74个基层人民法院、152个人民法庭。全区法院干警数量从1965年西藏高院成立时的103名,增加到近3000名。
  随着司法改革的探索和尝试,西藏法院的内设机构经过撤、并、分、立,配置越来越合理,专业越来越细化,职能越来越强化。目前高级人民法院设立了25个内设机构,中级人民法院设立13至23个内设机构,基层法院设立6至13个内设机构。审判综合楼、人民法庭、干警备勤房建设和经费保障、装备配备水平显著提升,执法办案和办公生活环境空前优化;集控中心、科技法庭、远程视频接访、藏文审判支持等软硬件系统线上运行。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60年,西藏从一无所有到摆脱贫困,再走向富裕,天翻地覆。西藏法院也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
  60年中:
  走出一条路,守护好党和人民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工作的人们,将其视为一座灯塔。这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西藏,有很多不平凡的普通人。春强就是其中一位。
  2003年,大学毕业后,春强没有忘记当初建设家乡的理想,放弃了日喀则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向组织申请回到当时不通车、不通邮的墨脱县,成为了墨脱法院的一员。
  那时最难的是什么?交通不便、闭塞,百姓法律意识淡薄,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怎么办?
  靠双脚,走!
  徒步下乡,这一走可能就是个把月,不光要背上国徽和办公设备,因为路途遥远艰险,随时可能露宿野外,还要背上干粮和炊具,二十几斤是常有的事。裤脚要用绑带绕几圈系紧,是为了防止蚂蟥等虫类进入裤腿叮咬。
  这样走了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甚至十年……群众开始信任他、信任法律。他说,值得。
  交通闭塞的日子终于过去。2013年,墨脱公路正式通车。6年后,获得了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称号的春强,带着这些荣誉,任米林县(现米林市)人民法院院长。但他初心始终未变——守护好自己的家乡,守护好家乡的父老乡亲,守护好党和人民的事业。
  路,于西藏而言,是奇迹,是改变,是希望。那时没有路,是“春强们”走出了一条法治之路。如今,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立起来,“春强们”依然在路上。
  在偏远的农牧区,经常能见到一辆标着“流动法庭”字样的车辆穿行而过,这是西藏法院的车载科技流动法庭,已经覆盖到全区74个基层法院。所有覆盖5G信号的地方,都可以通过车载科技流动法庭与基层法院实现互联互通、案件信息即时交换、网上签章远程操作、法律文书当场送达。
  同时,西藏法院不断延伸司法服务功能,落实权利救济,兑现权益保障,传递司法温暖。5年来,深入农牧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5000余次;办结司法救助案件1239件,发放司法救助金1662.9万元;年均减免诉讼费用超100万元;执行到位金额达154.05亿元。
  202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率调研组在西藏法院调研时提出,做深做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四件大事”,是西藏的大局,也是国家的大局;是西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跨过一甲子沧桑巨变,西藏法院受理案件突破10万件,审限内结案率达99.8%,以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为主线,坚持“聚焦一个大局、实现八项提升”总体工作思路,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西藏、法治西藏建设。
  ——筑牢维护稳定“压舱石”。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反分裂斗争主战场实际,把维护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支撑和服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确保社会大局持续长期全面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好发展“助推器”。依法打击破坏经济秩序和资源环境的犯罪行为,妥善处理涉及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项目的征地拆迁、合同纠纷、劳动争议等案件。西藏高院制定《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法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破坏市场秩序等犯罪,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做好生态“守护者”。坚持“两山”理念,认真贯彻实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有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坚持恢复性司法,依法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统筹协调刑事制裁、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三种法律责任,综合采取赔偿损失、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土地复垦、矿石修复、劳务代偿等多种责任承担方式,最大限度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环境。出台《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支撑和服务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的意见》,公正高效调处化解绿化纠纷案件,助推绿化工程顺利实施。聚焦“中华水塔”保护,西藏高院与福建、青海等10家高院参与签署《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协同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高水平司法保护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能力水平,组建环境资源“三合一”审判团队,发布环境资源典型案例,织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
  ——打好强边“组合拳”。近5年来,深入全区边境法庭开展调研,印发《关于加强边境法庭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边境法庭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在边贸互市点及吉隆、陈塘、里孜和日屋等口岸设立人民法庭或巡回审判点,开辟涉农、涉边贸易纠纷立审执绿色通道,为构建边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渠道、守边有动力、发展有支撑的新格局提供了司法支撑。
  60年后:
  立足信息化赋能,谱写雪域高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年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全国法院系统的5名法官代表围绕“严格公正司法用情办好百姓身边案”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墨脱法院的达瓦嘉措是其中一位。
  其实他的本名叫李海龙,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北滘人民法庭副庭长,现挂职墨脱法院副院长。为更好融入当地,达瓦嘉措是他为自己取的藏族名字。“‘达瓦’是‘月亮’,‘嘉措’是‘大海’。”他告诉记者,这寓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在参加记者见面会的两个月前,李海龙和墨脱法院的同事们搬进了崭新的办公大楼,用上了高分辨率的大屏幕与佛山法院远程同步培训,法答网和案例库也成为他们最好的工作“伙伴”……
  如今,西藏法院实现了现代科技与司法审判的深度融合。
  “司法体制改革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法治西藏的关键举措,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稳定、保障各族群众权益、提升司法公信力意义重大。”西藏高院司改办负责人牟强道出了改革在西藏法院的重要性。
  随着司法体制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的铺开,西藏法院牵住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牛鼻子”,权力与责任平衡、放权与监督结合、公正与效率统一的“四梁八柱”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严格公正司法,坚决把每一起案件办成经得起人民、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一直是西藏高院党组书记、院长次登强调的理念。
  “现在我们工作效率越来越高,司法服务不断延伸,群众对法院的认可和依赖、对法律的信任度也越来越强。”白玛玉珍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感受。
  哈达、热巴鼓、切玛、青稞酒,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车载科技流动法庭、“云庭审”、各族群众满意的笑容……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这一刻,“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202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重要讲话鼓舞着西藏法院人。继续“好好奋斗,好好努力”,在雪域高原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奋进将是最好的回应。
  60年漫漫长路,而“老西藏精神”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代西藏法院人拼搏前行。赤子情深永不变,正如刻在墨脱解放大桥上的那句誓言:“回头看,崎岖坎坷;向前望,永不言弃。”(记者 王俏 通讯员 牟强 姚文静)
责任编辑: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