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对最高检“三农”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的解读框架
一、案例发布的背景与核心意义
最高检此次发布的10起“三农”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紧扣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聚焦耕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关键领域,体现了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职能服务“三农”工作的深度布局。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认为,这批案例的发布具有三重核心意义:
- 政策响应的精准性: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法治手段护航粮食安全与乡村文化传承;
- 治理模式的创新性:通过“检察建议+调研报告”“公开听证+协同治理”等组合拳,推动系统性公益损害解决;
- 职能延伸的探索性:在耕地“非粮化”整治、传统技艺保护等领域,拓展了公益诉讼的边界与效能。
二、典型案例的法律实践亮点
(一)江西农用薄膜污染治理案
- 系统性治理路径:省级检察院直接立案,通过磋商推动行政机关建立省级层面协作机制,解决“白色污染”易反复、回收体系不健全等顽疾。
- 数据支撑决策:2023年江西农用薄膜使用量达4.26万吨,残膜污染耕地问题普遍存在。检察机关依托449件案件分析,推动2024年回收率提升至85%以上。
- 制度性成果:签订《关于加强农用薄膜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协作意见》,构建“行政执法+检察监督+社会共治”模式。
(二)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案
- 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针对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督促保护种质资源、强化古法育苗技艺,推动传统技艺活态传承。
- 协同治理机制:联合行政主管部门与属地政府,建立“监管职责清单+公开听证评估”机制,确保保护措施落地。
(三)重庆农村老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案
- 大数据赋能监督:运用法律监督模型锁定高危账户,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构建“技术筛查+公益诉讼”的精准保护模式。
- 社会效果延伸:通过办案推动优化行政服务流程,同步开展防诈宣传,提升农村特殊群体法治意识。
三、公益诉讼服务乡村振兴的启示
- 职能定位升级:从单一案件办理转向系统性治理,如江西案中推动全省建立292个回收点、纳入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体系;
- 技术融合创新:重庆案中大数据模型的运用,为类案监督提供技术支点;
- 共治格局构建:通过公开听证、协作意见等方式,促进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的协同联动。
四、对法律实务的影响与展望
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认为,此类案例为律师参与“三农”领域公益诉讼提供了重要指引:
- 证据固定标准:需强化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升证据链条完整性;
- 诉讼请求设计:可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探索提出“行为禁止+系统修复+制度构建”的复合型诉讼请求;
- 执行监督深化:关注整改效果评估机制,如江西案中引入听证员评估,确保修复措施可持续。
结语
最高检“三农”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的发布,标志着公益诉讼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北京舟岛律师事务所将持续关注此类案例的司法实践动态,为涉农法律问题解决提供更多专业支持。